首页 资料库 详情

湖北省黄冈市2024届高三模拟测试卷(一)(黄冈八模)历史.docx

2024-01-17 分类:试题答案 来源 : "迷魂雪" 分享

黄 冈 八 模

2024届高三历史模拟测试卷(一)

命题:黄冈市文海教科院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夏朝大禹治水成功以后,曾实行“任土作贡”制度,即开展土地经界勘丈,设置专门负责绘制人文地理图、丈量划分田地的官员,按照九州的水土肥沃贫瘠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九个等级,以此登记造册收取贡赋品。据此可知,“任土作贡”( )

A.实际上是井田制的萌芽 B.根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旨在提升单位面积亩产量

2.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3.708年,兵部尚书韦嗣立上疏建议从刺史、县令中提拔台、省京官,为此,唐政府发布敕令,“京官中有才干堪治人者,量与外官。外官中有清慎著称者,量与京职”,逐步形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惯例。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官员的从政素养 B.缩小了州县署官的职权

C.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 D.加强了中央三省的权力

4.北宋湖州乌程县浔溪村民徐三,“至秀州魏塘,为方氏佣耕”;湖州“大钱村农民朱七为人佣耕”。南宋时尚属边疆之地的四川茂州,当地之丁“半市人无月给,半有为夷人佣耕者”。据此可知,宋代( )

A.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B.雇佣关系已经普遍

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社会分工日趋深化

5.清代,作为行帮办事机构和商人自治团体的会馆,通过制定行规业律,对商品的价格、质量、度量衡、赊买赊卖和风险责任的承担等做了严格规定,并且禁止商品买空卖空和不正当竞争。会馆这些做法的时代背景是( )

A.商帮的政治地位提升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D.长途贩运行业的兴起

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A.“向西方学习”成为共识

B.统治危机推动经世思潮的发展

C.清政府加大了舆论宣传

D.改革国内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7.下列是关于维新派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的四则史料,这些史料( )

A.佐证戊戌变法带有浓厚暴力色彩 B.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

C.说明慈禧太后态度关乎变法成败 D.证明了军队在变法中的重要作用

8.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这反映出( )

A.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9.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指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力争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这是引进广大的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国事的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最好的方式”。据此可知,中共六大的主张( )

A.奠定了以俄为师道路的基础 B.促使土地革命模式发生调整

C.利于打开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D.引发了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

10.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

11.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马其顿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据此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 )

A.巩固大一统民族国家 B.沟通东西方贸易往来

C.推进地区间文明交流 D.延续雅典式民主政治

12.1649年7月4日至16日,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两项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出售国王所拥有的动产及个人地产,原属王室的庄园、土地等财产。其购买者主要是乡绅,还有不少商人、富裕农民、议员和政府职员。这得益于( )

A.君主立宪制形成 B.法律确立议会主权地位

C.政治体制的变化 D.封建势力退出政治舞台

13.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

A.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 B.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D.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14.下图为英国漫画家拉昂纳德·拉温创作于1934年的漫画《可敬的比率或伦敦的海军会议》。其配文为:“这个卑鄙的家伙感到他的座位不如你们两位杰出人士的那样舒服!”(图中人物自左向右依次为英、美、日。)作者的创作意图是( )

A.维护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B.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C.抨击英美的“绥靖政策” D.反对法西斯主义

15.二战后,印度由占总人口5%的本土精英阶层推动而获得了民族独立。而这些精英则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他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当他们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英国殖民力量依然强大 B.印度发展严重依赖西方

C.印度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D.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

16.2021年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就气候危机、可持续复苏、人道主义形势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探讨应对之策,联合国秘书长指出,世界正处在深渊的边缘。这反映了( )

A.各国在合作共赢中促进了发展 B.经济全球化是强劲的时代潮流

C.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D.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开始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古代中国的人口与耕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052860,口达60545812,每户平均3.77口。康熙五十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材料二

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大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8分)

18.(14分)乡村治理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 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6分)

19.(12分)英美扩张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之所以实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政策,在殖民扩张中注重无形的控制和支配,其根源就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在全球首屈一指。英国由此成为“调动和开发别国资源的先驱……它的政策不仅针对殖民地,而且针对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因此,它对帝国内部相对的不在意,虽然这种态度绝不是绝对的”。“英国不仅要求殖民地市场而且要求世界市场”,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德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取决于它在世界各地推销剩余产品的能力。英国对各殖民地的出口大大有助于缓和从1873年到1886年间英国的不景气,从而唤醒了英国商人在扩大对殖民地贸易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摘编自袁航《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德意和亚洲的日本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他们要重新分割世界,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号召美国人民竭尽全力支持反法西斯国家,给予人力和物力支持,生产武器和舰只。1941年3月,美国租借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这一法案的实施是罗斯福政府把美国引向国际合作和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和平《论美国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影响美国实行全球主义外交政策的因素及影响。(6分)

20.(12分)现代化的启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图2 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三·历史(贵州)·模拟一·参考答案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土作贡”制度实际上是各地承认并服从中央政权,交纳贡赋,是“莫非王土”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的萌芽,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任土作贡的前提是大规模治水,大规模规划国土,生产力已不算低下,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

2.D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辖,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14年秦朝已是统一国家,排除A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对其管理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机构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西北地区开始被纳入版图是在两汉时期,排除C项。

3.A 唐朝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中央台省官员需要有地方从政的经历,这有利于提升官员的从政素养,选A项;材料未说明州县官及中央三省权力的变化,B、D两项错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台省官员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

4.D 材料中的“佣耕”“佣耕者”说明宋代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社会分工日趋深化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中的“佣耕”“佣耕者”说明宋代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但不能说明生产关系发生质变,排除A项;材料只是举了个别地区的例子,无法说明当时雇佣关系已经普遍,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用了四川茂州做例子,并不能说明边疆地区都得到开发,排除C项。

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这些做法的时代背景是清代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故选C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B、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B 据材料可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批判和揭露社会政治弊端,思考并着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体现了在晚清统治危机下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但龚自珍未提出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并非共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龚自珍、魏源、梁廷楠、姚莹等学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且这些作品都不是在政府推动下完成的,不能体现清政府加大了舆论宣传,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等学者作为地主阶级代表,并未提出改革国内制度,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在策划过程中便计划不周,将消息泄露,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常常与人言及此事,康有为也将此事言与外人,以至计划尚未实行,便四处传布,这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B项正确;暴力色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慈禧太后是变法失败的关键人物,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证明军队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排除D项。

8.A 南京临时政府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这反映了西医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冲击与融合,A项正确;B项材料不能体现;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C项不对;D项是材料的误读。

9.C 根据“力争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可知,中共六大把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当时革命的首要任务,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新革命政权的时代,即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故排除A项;建立苏维埃政权与土地革命的模式无关,故排除B项;国共对峙局面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已出现,并非中共六大决议所促成,故排除D项。

10.D 1961年正值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的上述举措是在解决经济困难,目的是给社员更多自主经营的机会,从而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也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D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政策措施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但是并不能达到解决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的效果,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所述措施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应对当时的经济困难有积极作用,但并没有改变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这种情况是通过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改变的,排除C项。

11.C 亚历山大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促使被征服地区不同程度接受了希腊文化,同时也与当地文明相互交融,从而有利于推进希腊化文明进程,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12.C 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英国国王的动产和个人地产等被出售,主要是政体变化所致,故选C项;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排除A项;法律确立议会主权地位也是因为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排除B项;此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尚未结束,封建势力不可能退出政治舞台,故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价值取向途径各不相同,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也具有共同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价值取向目标,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政治实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家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相符,排除。

14.A 结合漫画标题和说明性文字中对日本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措辞可知,作者站在一战后既得利益者和英美盟友的立场上,捍卫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实力格局,故A项正确;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国家主要是德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作者抨击英美“绥靖政策”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意图,排除C、D两项。

15.D 材料强调,二战后印度尽管获得了独立,但是仍然受到英国意识形态及经济模式的影响,这说明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印度是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之一。

16.C 据材料可知,当今世界并不安宁,仍面临严重挑战与威胁,各国共同探讨应对之策,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世界各国的合作,未涉及合作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第7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2021年,而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D项“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1)特征: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封建社会后期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2分,任答一点即可)

因素:人口迁移;政府政策;赋役制度的变革;生产工具与技术提高;政治局势的变化;自然气候;土地资源的开发。(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时期:清朝前期。

论述:人口和耕地增减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过快,而耕地面积增长极慢,这必然会产生粮食危机。同时,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加大,加上土地高度集中,导致地价,粮价不断上涨及高额地租剥削盛行,对民众日常生活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鉴于此,统治者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广泛引种高产粮食作物,并且采取移民的方式,使得人地矛盾有所缓解,促成了“康乾盛世”的出现。这表明人口变化和耕地面积成正比,才能使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反之,则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8分)

18.(1)特点: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重视土地革命;适时调整政策(与时俱进);以保障革命胜利为目的;重视武装斗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每点2分,任意4点即可,共8分)

(2)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社会治理实践,实现了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19.(1)变化:由针对弱小的殖民地国家向更多国家扩展;由军事侵略到经济侵略。(2分)

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工业革命继续开展的需求;英国政府和商人对殖民贸易的兴趣;美、德崛起,竞争压力增加。(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因素:国家实力增长;法西斯主义对美利益的威胁;美国人民的呼吁;罗斯福个人的推动。(3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奠定了基础。(3分,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

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2分)

阐述: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如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变革。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增强,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开展海外贸易,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最终促使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而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日本,19世纪日本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日本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摆脱民族危机,日本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开展维新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实现了工业化。(6分,需答个相关史实)

总之,内源型现代化主要由于内部孕育动力实现了创新性巨变,而外源型现代化则主要由外来异质文明的撞击下激发或引起巨变,这也体现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过程逻辑结构合理再给2分)

(角度提示:亦可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如内源型现代化对外源型现代化的示范和冲击、外源型现代化对内源型现代化的挑战和竞争;两种现代化类型进程的不同之处;内涵和衡量标准的一致性等角度进行论述。)